環保行業深度報告:長江之重、長江之殤、長江之幸、長江之機
發布時間:2020-05-181、 長江之重:經濟命脈,國家戰略
1.1、 黃金水道,流域綜合實力強
長江全長 6300 多公里,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長的河流,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之一。長江流域經濟帶包括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 慶、四川、云南、貴州 9 省 2 市共 11 個省市地區,面積約 205 萬平方公里,占 全國的 21%。
長江貨運量全國第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貨運量從 2010 年的 15.02 億 噸增長到 2018 年的 26.90 億噸,年均復合增速 7.56%,占全國水運貨運量的比 例一直在 30%以上,位居全國第一。2018 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到 26.9 億噸, 占全國水運貨運量的 38.3%。長江經濟帶的航運具有運輸成本低、運輸能力大、 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特點,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區 域經濟協同發展。
長江流域區域經濟發達。2018 年長江經濟帶 GDP 40.30 萬億元,占全國 GDP 總量的 44.76%。11 個省市除重慶市以外,GDP 增幅均高于全國水平 6.6%,其 中貴州省和云南省的增長率達到 9%左右。
二三產業產值平均占比 93%。長江流域目前已成為我國農業、工業、商業等方 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 其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8 年長江經濟帶二三產業產值平均占比高達 93%。
從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指標中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國內的經濟命脈之一,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全國總量的比重高達 43%,44.2%,44.1%, 除棉花和原煤產量外,其余指標占比 30%~50%不等,主要工業產品水泥占比 更是達到 52%。
長江流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截至 2018 年底,長江流域 11 個省市共有常住人 口 5.99 億,占全國總人口 42.91%。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在就業水平、科技 創新、醫療保障、科教水平等多個方面擁有不凡的表現。長江經濟帶 11 個省市 失業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比重為 42.1%,而失業 人數占比僅為 33.9%。
在科技方面,長江經濟帶創新活力旺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項目數和規模 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占全國比重高達 52.4%和 51%。其醫療保障和科教水 平方面各項指標也均達到 40%以上。
長江流域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優勢明顯。其中,頁巖氣、 地熱等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好,鋰、稀土、釩、鈦、鎢、錫等戰略性礦產 資源儲量豐富,是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據中國地質調查局資 料,長江經濟帶頁巖氣可采資源量為 15.5 萬億立方米,占全國 62%,稀土、鈦 等儲量占全國 80%以上,鋰、鉬、鎢、錫、釩等資源儲量占全國 50%以上。除 此之外,2016 年重要資源儲量中,磷礦儲量占全國比重最高,達到 88.8%。
1.2、 地位重要,上升為國家戰略
長江經濟帶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并被列為三大區域發 展總體戰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特別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 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 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 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未來我國區 域發展將更加注重統籌協調,而這三大戰略奠定了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的區域結構 發展大格局。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源來已久,長江流域的開發和保護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20 世紀 80 年代,長江沿岸軸總體上仍處于自我發展階段,長江沿岸軸的開放開發 仍停留在規劃構想階段。90 年代中期,“長三角和沿江地區”的發展首次上升為 國家級戰略,這一階段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與核心。
2013 年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被確立為新時期國家重大戰略,進入全面實施推 進時期。2014 年 9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 導意見》,“長江經濟帶”作為重大戰略在國家層面得以正式確立。國家對長江經 濟帶交通網絡、產業布局、生態環境、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等 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長江經濟帶沿線 11 省份陸續出臺相應的地方行動方案。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推動長 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 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2、 長江之殤:污染嚴重,母親河在哭泣
2.1、 長江污染嚴重,亟待解決
如前面所述,長江經濟帶因其獨特的優勢匯聚了大量的人口和工業企業,但“先 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在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從市政污水來看: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的廢水排放總量從 2009 年的 252.72 億 噸逐年上升到 2015 年的 318.86 億噸,年均復合增速 3.95%,2015 年水十條頒 布之后,2016-2017 年廢水的排放總量開始下降,2017 年仍有 310.38 億噸。長 江經濟帶廢水排放總量占全國比重一直位居各大重點流域首位,近幾年一直在 43-44%之間波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占比從 2015 年之后有上升的趨勢,化學 需氧量/氨氮/總氮的排放量全國占比分別從 2015 年的 36%/43%/30%提高到 2017 年的 48%/48%/47%。
長江沿岸分布著 40 多萬家化工企業、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等,面臨著嚴 重的“重化工圍江”問題,這些重化工企業產生的大量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 接排入長江,導致長江水污染情況日趨嚴重。2012 年長江經濟帶工業廢水排放 量94.85億噸,其中直接排入環境的污水量有71.33億噸,直排占比高達75.21%, 近些年隨著環保重視程度的提高,工業廢水排放量和直排占比有輕微的下降趨勢, 但絕對值依然很高。
從危廢來看,長江經濟帶工業危廢的產量從 2011 年的 993.84 萬噸提高到 2015 年的 1401.40 萬噸,增長了 41.01%,全國占比也呈現逐步增長的態勢,2015 年達到 35.25%。
同時由于危廢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危廢并不能全部處置。長江經濟帶每年危廢 的貯存量在 130 萬噸以上,占產量的比例也在 10%左右,2015 年危廢的貯存量 有 138.83 萬噸,占產量的比例為 9.91%。
2.2、 污染事件頻發,制約經濟發展
近些年來,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事件頻發:2011 年到 2013 年,長江經濟帶 11 個省市城市突發環境事件數量一直處于加速上升趨勢,到 2013 年更是達到峰值 459 件。2014 年以后,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 突發環境事件數量開始逐漸減少,但每年仍然有近百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江經濟帶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著人民的生存環境,危害人類健康,制約經濟發展, 而且威脅著生物多樣性,造成多個物種的瀕危死亡,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治理勢在 必行。
3、 長江之幸: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3.1、 上下一心,共抓大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并作出了 一系列重大決策。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 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 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 年 4 月 26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第二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再 次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 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 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習近平同志的兩次重要指示成為推動長江大保護發展的基礎,此后生態環境部、 水利部、發改委等部門出臺了多個長江大保護的相關政策,既有總的綱領性的文 件,也有具體的細則,包含流域、固廢、環境監測、面源污染等多個領域。
其中《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 文件,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戰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 境保護規劃》是長江大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是沿江各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 發的具體行動部署,對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的共建共保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9 年 1 月,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 計劃》,其中目標是:到 2020 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的 國控斷面比例達到 8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國控斷面比例低于 2%;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達 90%以上;地級及 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 97%。從生態環境、 污水治理、農村環境、水源質量等八個方面對長江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措施。
此外,為專門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而起草的《長江保護法》也在第十三屆全國 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進行了審議,預計將在 2020 年全國兩會審議通過,出 臺后將為長江大保護提供堅實法律靠山,有望緩解長江生態污染問題。
沿江 11 省市也陸續出臺了長江大保護的政策。除了中央各部委外,地方政府也 積極響應,沿江 9 省 2 市陸續出臺了長江大保護的相關政策。
此外,還有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 理以及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指導意見,以及省際協商合作機制、黃金水 道環境污染防控治理、加快推進長江船型標準化、加強工業綠色發展、造林綠化 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基本形成以《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為指導,相關專項規劃、地方實施方案和支持政策為支撐的政策體系,上下一心,共抓大保護 穩步推進中。
3.2、 三峽和中節能牽頭,試點城市積極配合
3.2.1、 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
2018 年 5 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會議,會議原則審議通 過《關于支持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指導意見》,此 后國家發改委聯合國資委印發三峽集團新的戰略發展定位文件,明確三峽集團在 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基礎保障作用、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 提出幾項重點目標:2018 年,組建實體,提出新模式新機制;2020 年,城鎮污 水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中遠期,長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綠色產業鏈形成。要求 三峽集團實施先行先試項目、探索合作模式、全面參與共抓大保護。三峽集團從 “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向“管理三峽,保護長江”轉變。
三峽集團被欽點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作用主要在于其資源整合及融資能力:
1)三峽集團是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為建設三峽開發長江而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 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和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三峽生于長江, 長于長江,發展于長江,與長江的綠色發展休戚與共,三峽集團的業務遍布全國 31 個省、自治區以及直轄市,與與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的溝通更加順暢,能夠 充分調動和整合相關資源來推動長江大保護。
2)三峽集團資產雄厚,現金充足,資產負債率低具有很強的融資能力,長江大 保護的項目落地有資金保障。截止 2019Q3,三峽集團的總資產高達 8174 億元, 凈資產 4185 億元,凈利潤 308 億元,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高達 353 億元,而資產 負債率僅為 48.80%,健康的財務狀況足以支撐三峽集團每年投資 300-500 億元 的長江大保護項目。
長江大保護時間緊,任務重,三峽集團也表現出很高的執行效率,主要表現在以 下幾個方面:
1) 成立了戰略支撐的 5 大業務平臺。其中,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為實體平臺,是 五大平臺核心;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為資金平臺,引入社會資本,保障長 江大保護資金需求;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為技術平臺,承擔生態環境 研究、監測,并將成果快速轉化應用;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為合作平臺, 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融合;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為具有 公益性的專項資金,用于規劃研究與編制、試驗性項目、示范工程等支出, 為長江大保護項目提供支持。這 5 大業務平臺成為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 的專業力量。
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首批理事涵蓋規劃設計、投資運維、建設、金融、研 究、咨詢等六大板塊的 54 家單位,其中既有中央企業、金融機構、高校和 科研院所,也有外資和民營企業。各理事單位將堅持優勢互補、分工協作、 互利共贏、綠色發展的原則,發揮聯盟和各成員單位在共抓大保護中的引領 帶動作用,形成推動共抓長江大保護合力。
2) 與沿江多省市簽訂長江大保護框架協議。實施長江大保護以來,在各部委的 主導支持下,三峽集團密集拜會長江沿線各地政府,并積極整合外部資源, 與工程、水務環保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簽訂關于“共抓長江大保護,共建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據不完全統計,截止 2020 年 4 月,政 府方面:有 7 個省(市)及 21 個市縣;企業方面:有多家基建、環保企業 及金融機構簽訂長江大保護框架協議。三峽集團根據城市的不同特點和問題, 充分發揮平臺資源,提出有針對性的長江大保護解決方案。
3) “資本+”參股多家上市公司。三峽集團圍繞公司戰略布局和能力培育方向, 以“資本先行參與進入,業務項目同步策劃落地”為指導,通過資本投資方 式重點與污水運營、管網、污泥(協同餐廚)等方向的上市公司進行股權合 作。三峽集團以股權合作帶動業務合作、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完成長江大 保護的治理任務,被投資企業也能新增業務資源、提升市場影響力,達到雙 贏的效果。除了原來控股或參股的長江電力、湖北能源、金風科技等上市公 司外,2019 年以來,三峽集團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參股了 9 家環保行 業上市公司,其中 6 家水務企業,2 家固廢業務,1 家管網企業,預計未來 還將圍繞長江治理的需求參股更多上市公司。
3.2.2、 中節能是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平臺
2018 年 5 月,中節能被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確定為長江經濟帶污 染治理主體平臺。2019 年 1 月 27 日,推動長江經濟帶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 發《關于支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在長江經濟帶中發揮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的指 導意見》,就支持中節能充分發揮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全力打好長江保護修 復攻堅戰作出重要部署。
中節能被定位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主要在于其行業經驗及整合能力:
1) 中節能是一家主業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中央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產 業鏈最完整、綜合能力最強的節能環保產業集團之一,在工業節能、固廢處 理、污水處理、煙氣治理、環境監測、土壤修復、重金屬治理、風電、太陽 能等多項細分業務領域,規模和實力國內領先,尤其在環保領域深耕多年, 其田園綜合體、“兩園一鏈”固廢綜合處理模式在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力, 公司項目經驗優勢明顯。
2)中節能目前擁有 500 余家下屬企業,其中二級公司 26 家,上市公司 5 家, 業務分布在國內各省市及境外約 110 個國家和地區,與沿江各地方政府的關系 較好,能夠充分調動和整合相關資源來推動長江大保護。
3)中節能的財務狀況雖然相比三峽集團弱一些,但其絕對值依然較高,仍然有 能力也有責任在長江大保護中貢獻一份力量。截止 2019Q3,中節能總資產 1622.32 億元,凈資產 488.87 億元,凈利潤 21.60 億元,經營活動凈現金流 33.82 億元,資產負債率 69.87%。
近兩年來,圍繞著長江大保護,中節能也展開了一些動作:
1) 與浙江省、衡陽、咸寧、咸陽、銅陵等省市簽署長江大保護框架協議,并在 衡陽、麗水、湖州、咸寧等城市開展先行先試工作,按照“一城一策”的原 則統籌規劃先行先試項目 26 個,投資總額約 158 億元,形成了一系列可復 制、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2) 成立了共抓長江大保護科技創新聯盟,首批包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清 華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 39 家成員單位,匯聚企業、科研機構、 高等院校等社會各方力量,意在充分發揮聯盟各單位所具有的管轄優勢、資 金優勢、專業優勢、科研優勢,加強聯盟成員單位間的廣泛合作交流,共同 制定聯盟發展戰略,統籌協調聯盟資源,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長江污染治理 攻關行動,共同打造長江大保護高端智庫,為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事業做出 積極貢獻。
3) 擬新增控股國禎環保、鐵漢生態 2 家上市公司。1)2020 年 3 月 23 日,國 禎集團擬將其持有的國禎環保 15%股權轉讓給中節能,同時將 6.26%的表決 權委托給后者,轉讓完成后,中節能將持有國禎環保 29.95%的股票表決權, 成為國禎環保的控股股東;2)4 月 12 日鐵漢生態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劉水 及其一致行動人擬向中節能轉讓約 10.11%股份,同時中節能擬以現金認購 公司非公開發行的新股,交易完成后,中節能持有鐵漢生態的股權比例可能 超過 20%,并將成為其控股股東。國禎環保和鐵漢生態主營分別是污水處理 和生態環境修復業務,與中節能目前控股的 5 家上市公司形成業務補充,助 力中節能深度參與長江大保護。
3.3、 資金支持,長江大保護項目落地有保障
長江大保護是一項系統繁重的任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相應的配套政策 及創新機制顯得尤為必要,目前來看,國家政策、地方政府、社會資本等在資金 方面給予了明顯傾斜,長江大保護項目落地有保障。
國家政策:各部委下發的政策中基本上都從加大財政支出、完善投融資、建立生 態補償機制等角度給予了支持。其中《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 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及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也指出:1)各級財政支出要向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傾斜,增加中央水 污染防治專項投入。2)采取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引導和吸引政府與 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參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3)健全長江流域生態 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支持長江經濟帶及源頭地區生態補償資金投入, 推進沿江 11 省市實施市場化、多元化的橫向生態補償。
為此,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 意見》,意在通過統籌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建立激勵引導 機制,進而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和保護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發改委發布 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對專項中央預算 內投資的重點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項目做了一些規定和安排。
地方政府:生態環保類專項債投資比重有所加大。2020 年以來(截至 4 月 30 日)31 省市提前批累計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 11586.72 億元,其中生態環保類專項債 1189.72 億元,生態環保類專項債占比高達 10.12%,遠遠超過 2019 年全 年生態環保專項債總計發行 531.24 億元,生態環保專項債占比僅為 2.44%,政 府專項債對生態環保的傾斜力度有所加大。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專項債合計 4601.55 億元,占比 39.71%,將會助推長江大保護的穩步發展。
社會資本:各個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對長江大保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1) 2019 年 11 月 27 日,前文所講的國家發改委和三峽集團共同發起設立長江 綠色發展投資基金在北京正式揭牌,定位為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集 資金 200 億元,未來計劃形成千億級規模;該基金擬重點投向長江經濟帶沿 江省市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綠色環保及能源革命創新技 術等領域,全力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2) 2017 年 7 月 20 日,由招銀租賃、交銀租賃、工銀租賃、建信租賃、國銀租 賃、興業租賃、民生租賃、華融租賃等 8 家資產規模超千億元的金融租賃企 業共同發起組建金融租賃服務長江經濟帶戰略聯盟,聯盟將重點服務于長江 流域十一省市各類環保、清潔能源、立體交通等行業,可為重點項目提供優 質金融服務。2019 年 12 月 9 日,與來自長江環保產業聯盟的中鐵、中鐵建、 中化、中建 11 家成員單位代表簽署了總規模達 3000 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 共同推進長江大保護。
3) 三峽集團計劃每年投入長江大保護項目規模 300 到 500 億元、帶動社會資金 3000 到 5000 億元。
4) 其他環保、建筑工程等企業也會增加資本開支積極參與到長江大保護中的建 設中來。
2019 年 1-11 月,中央有關部門累計安排 1237 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 護修復。同時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精準支持力度加大,國家開發銀行、農業 發展銀行分別發放貸款 3621 億元、1529 億元支持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
3.4、 治水有所改變,三峽模式初現端倪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面臨很多問題:城鎮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落后、城鎮污水收集 率很低、河湖水倒灌、雨污錯接混接、地下水入滲、廠網分離、產業鏈片段化等。 面對著這些棘手難題,三峽集團經過兩年多的多次調研和實際摸索,逐步探索出 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就是聚焦“廠網一體”的治理模式、聚焦價格 機制的商業模式、聚焦政企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聚焦產業聯盟的共建模式等為 代表的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三峽模式”。
1) 聚焦“廠網一體”的治理模式:黑臭在水里,問題在岸上,關鍵在管網。長 期以來,由于管網建設滯后以及投資大但付費機制不完善等,“重廠輕網” 的現象很嚴重,進而導致污水直排、污水收集率低等問題。“廠網一體”的 治理模式,即以流域水質達標為目標,對所轄流域內所有的河、池、口、閘、 站、雨污管網及污水廠進行統一調度和一體化管理,促進城鎮污水全收集、 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以及綜合利用等,保障城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根本改 善。
2) 聚焦價格機制的商業模式:價格機制作為城鎮污水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若價格機制不突破,則模式、治理路徑的探索都受限制。當前的污水處理費 只能勉強覆蓋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三峽集團首先推進價格調整機制為導 向的模式,建議當地政府將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到覆蓋污水處理、污泥處 理處置成本和合理利潤,時機成熟時再覆蓋初雨處理、河湖環境等,并且建 立成本跟蹤和污水處理服務費動態調整機制(3-5 年)。
2020 年 4 月 16 日,發改委、財政部等 5 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完善長江經濟 帶污水處理收費機制有關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按照“污染付費、公平 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完善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成本分擔機 制、激勵約束機制和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提出了嚴 格開展污水處理成本監審調查、健全污水處理費調整機制、加大污水處理費 征收力度、推行污水排放差別化收費等七項重點任務。該文件的出臺將規范 污水處理行業的收費機制,進一步刺激污水、污泥、管網等的投資,理順商 業模式,助推長江大保護的實施。
3) 聚焦政企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當地政府通過股權受讓、成立合資公司等方 式向三峽集團轉讓存量污水處理相關資產獲得資金,在不增加政府債務規模 的情況下,盤活資產存量,帶動新增投資,加大對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新的 有效投資,實現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份,打造資產、資本和項目良性循環。 此外三峽已經參股了北控水務、洪城水業、興蓉環境等地方性水務龍頭,全 面開展資本、業務、平臺、項目合作,實現資金、管理優勢與龍頭企業技術、 經驗、項目資源優勢互補。
4) 聚焦產業聯盟的共建模式:由于長江大保護是個系統工程,僅僅水務就涉及 到污水、污泥、管網、監測、智慧水務等方面,三峽作為一個行業的后來者, 并不全具備這些能力,所以采用“立足項目共建、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 長江大保護合作新理念,與長江大保護具有協同效應的企業廣泛合作,充分 發揮各自優勢,以資本合作為紐帶,以項目合作為重點,開展“資本+”合 作,推動長江大保護重大項目快速落地。
三峽模式展現出很高的執行效率,作為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先行先試項目, 2018 年 1 月起,僅半年多時間,九江一期項目 6 個子項目已全面開工,質 量安全總體可控。目前九江、蕪湖、岳陽、宜昌四個試點城市一期項目全部 落地實施,正在積極對接其他沿江城市。根據中國水網的數據:截至 2019 年底,三峽集團已對接長江沿線 7 省(市)103 個市縣,合計開工新建投資項 目 95 個,總投資額達 435 億元,儲備項目投資規模超過 2000 億元。三峽 模式初現端倪,水務項目快速推進中。
4、 長江之機:水務近萬億市場亟待釋放
長江大保護是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環境治理工程,包括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 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礦庫污染治理等“4+1”工 程,涉及到大氣、固廢、污水等多個領域,本篇報告主要測算污水處理產業鏈的 市場機會,大氣、固廢等產業鏈我們會在后續報告中詳細分析。
4.1、 市政污水:工程 1553 億元,運營 415 億元/年
2018 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 18145 萬噸/日,污水處理率 95.49%,長江經 濟帶 9 省 2 市中,江蘇省以 1870.9 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位居第一位,云南省 的污水處理能力最低,為252.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方面,安徽省最高為97.72%, 四川省最低,為 93.58%,是唯一一個污水處理率低于 95%的省份,需在 2020 年底達到十三五規劃的不低于 95%的要求。
我們根據各省的污水處理能力及城鎮人口計算出各省的人均污水處理能力,其中 上海、江蘇、浙江因為經濟相對發達,人均污水處理能力較高,分別為 0.38/0.33/0.29 立方米/日,江西、云南最低,均為 0.11 立方米/日。
蕪湖市作為長江大保護第一批 4 個試點示范城市之一,目前水環境綜合治理正在 穩步推進中,我們根據蕪湖市城區污水系統提質增效 PPP 項目一二期的招標公 告信息,一二期的總投資額分別為 45.10/14.18 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規模分別為 17.5/10萬m3/d,兩期項目完成后,蕪湖市的污水處理能力將由目前的44萬m3/d 提升到 71.5m3/d,根據現有城鎮人口約 203.3 萬人計算,人均的污水處理能力 從 0.27 m3/d 提高到 0.35 m3/d。
我們認為經過長江大保護之后,沿江各省市的污水處理能力將會得到提升,按照 人均污水處理能力來推算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新增污水處理市場規模,結合蕪湖 市的數據,我們假設經濟較發達的上海、江蘇和浙江三省達到 0.4 m3/d,江西、 云南兩省為 0.3 m3/d,其余省份為 0.35 m3/d,以此來測算出各省市的新增污水 處理規模,并根據新建污水處理廠單噸 3000 元(出水標準一級 A)來計算市場 空間。
新建污水處理能力 5175 萬 m3/d,工程投資市場空間 1553 億元。根據我們的測 算,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 5175 萬 m3/d,在現有 7625 萬 m3/d 的基礎上增加 67.87%,其中湖南省的新增污水處理規模最高,達到 715 萬 m3/d。工程設施投資市場空間高達 1552.55 億元。
污水處理運營空間 415 億元/年。根據上文的新增污水處理規模以及各省份的污 水處理費(以省會城市粗略估計),我們假設污水廠的產能利用率為 80%,測算 出長江經濟帶污水運營市場空間為 415 億元/年。同時我們認為,隨著污水處理 收費機制的實施,污水處理費上升是必然趨勢,污水處理運營的空間也隨之上漲。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部分農村污水訂單包含在城市污水訂單內,再加上農村污水 商業模式有待完善,我們暫時未將農村污水市場單獨測算,如果考慮農村污水, 則市政污水市場空間更大。
4.2、 新增污水管網投資 4035 億元
我們根據城市排水管道密度(管道總長度/建成區面積)來測算長江經濟帶排水 管網的市場空間。我們根據蕪湖市城區污水系統提質增效項目的數據,蕪湖市建 成區管網密度從實施前的 16.78 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實施后的 17.90 公里/平方 公里。
參照日本城市排水管網密度一般在 20~30 km/km,高密度城區可達 50 km/km (2004 年數據),我們根據不同省份現有排水管網密度給予不同的目標值,以此 來測算未來新增排水管道的缺口。
我們搜集多個污水管網建設工程項目合同計算出單位公里管網建設投資約為 328 萬元,因此假設單位公里管網建設投資為 300 萬元,可以粗略計算出長江 經濟帶各省份潛在污水排水管道缺口 13.45 萬公里,投資金額約 4034.67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污水管網由于污水腐蝕、侵蝕、沉積及地面荷載以及年代 久遠等原因,污水管網破損嚴重的問題在我國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管網維修亟待 解決,如果考慮這部分,污水管網的市場空間更大。
4.3、 工業廢水工程+運營 440 億元/年
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工業廢水的年處理量在 2010 之前呈現逐年攀升的態勢,在 2010 年達到頂峰 238 億噸開始逐年下降,到 2015 年為 194.39 億噸。而年排放 量則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5 年為 88.84 億噸。排放比例維持在 40-50%之 間。具體到各省份,2015 年江蘇省以 41.84/20.64 億噸的年處理量和排放量位 居 9 省 2 市之首,重慶市則以 3.40/3.55 億噸位居之尾。
從各省的工業廢水治理設施處理產能來看,江蘇省的處理產能最高,達到 2009 萬噸/日,重慶最低為 245 萬噸/日,我們以一年 365 天計算,并結合各省份的年 工業廢水處理量,算出各省份的產能利用率,云南省以 65.12%位居第一,9 省 2 市的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產能利用率平均僅為 51.26%,有僅一般產能處于閑置 狀態。而運維費用方面,2015 年 9 省 2 市的運維費用總和為 301.87 億元,其中江蘇省最高,為 88.30 億元。
工業廢水包含工程設施投資和運維兩部分,由于目前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產能利用 率只有51.26%,因此預計新建工程設施空間不大,升級改造的需求會有所提升。 從全國工業廢水投資總額來看,近幾年工業廢水投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6 年為 108.24 億元,2017 年僅為 76.38 億元,首次跌破 100 億元,這可能與環 保督察 2017 年開始,導致中小企業關停,環保投資需求下降有關。環保督察結 束后,中大型企業為了復產,相關的投資需求會加大,預計工業廢水每年的投資 額仍維持在100億元左右。我們根據長江經濟帶工業廢水處理量占全國比重40% 左右來粗略推算,長江經濟帶每年工業廢水投資額在 40 億元左右。
對運維部分而言,2010-2015 年長江經濟帶工業廢水年處理量從 238 億噸下降 到 194 億噸,年復合增速-3.97%。由運維費用/處理量計算出的工業廢水噸處理 費從2006年的 0.83元/噸上升到2015年的 1.55億元(排放標準的提升以及成本 提升等,導致噸處理費用有上升的趨勢),年復合增速 7.19%,我們以-3.97%和 7.19%的年復合增速分別推算工業廢水的處理量和噸處理費,由此推算出長江經 濟帶2020年工業廢水的運維空間348.84億元,到2025年將達到403.12億元。
4.4、 黑臭水體+流域治理 2510 億元
2020 年 1 月 17 日,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截止 到2019年底,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區共有黑臭水體2899 個,消除 86.7%。其中,36 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有黑 臭水體 1063 個,消除 96.2%;259 個其他地級城市有黑臭水體 1836 個,消除 81.2%。長江經濟帶 11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有黑臭水體 1372個,消除 87.0%。
根據《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要求,到 2020 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 臭水體控制比例低于 10%,則長江經濟帶黑臭水體治理的缺口約有 41 個。而根 據 2018 年 6 月經認定的全國 2100 個黑臭水體總長約 7057 公里來推算,取平 均值估計每個黑臭水體長約 3.36 公里,則 41 個黑臭水體治理總長約為 137.76 公里。假設治理黑臭水體每公里投資 1 億元,那么到 2020 年底,黑臭水體的治 理空間約為 137.76 億元。
由于即將進入“十四五”,長江流域的環境治理也將迎來更高標準的目標,假設 未來規劃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將在 98%以上,那么黑 臭水體治理的缺口將會擴大到 151 個,則黑臭水體的治理空間將擴大到 507.36 億元。
流域治理市場空間將達到 2003.5 億元。截止 2019 年 11 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 質比例達到 82.5%,劣 V 類比例為 1.2%,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假設未來長江流 域優良水質比例提升到 85%,劣 V 類比例全部消除,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信 息長江流域評價河長約有 67687 公里,可以計算出未來需要治理的流域長度約 為 2504.4 公里。流域治理每公里投資約為 8000 萬元,則流域治理市場空間可 達到 2003.5 億元。
4.5、 污泥處置:工程 372 億元,運營 168 億元/年
污泥是污水處理后的產物,對于市政污泥來說,一般 1 萬噸生活污水產生污泥 5-8 噸,對于工業污泥來說,一般 1 萬噸工業廢水產生 10-30 噸工業污泥,我們 分別以平均 6.5/20 噸進行測算。
市政污泥處理規模 6.66 萬噸/日。我們在前文市政污水部分預測,長江經濟帶 9 省 2 市將新增市政污水處理能力 5175 萬 m3/d,在現有 7625 萬 m3/d 的基礎上 增加到 12800 萬 m3/d,我們假設市政污水廠產能利用率為 80%,污水日處理量 將達到 10240 萬 m3/d,按 1 萬噸市政污水產能 6.5 噸污泥計算,對應污泥產生 量將達到 6.66 萬噸/日,2429 萬噸/年。
工業污泥處理規模 8.70 萬噸/日。我們在前文市政污水部分預測,2020 年長江 經濟帶工業廢水年處理量將達到 158.75 億噸,按 1 萬噸工業廢水產生 20 噸工 業污泥計算,對應工業污泥產生量將達到 3175 萬噸/年,折合 8.70 萬噸/日。
綜合以上分析,長江經濟帶市政+工業污泥的處理總規模將達到 15.36 萬噸/日, 根據 E20 數據,2018 年全國已運營污泥項目總規模為 7.42 萬噸/日,由于無法 獲取各省的詳細數據,我們假設長江經濟帶占比 40%,則有 2.97 萬噸/日,對應 污泥處置產能缺口高達 12.39 萬噸/日,我們按工程建設投資 30 萬/(噸/日)計 算,則污泥的工程建設投資將達 371.7 億元。污泥運營部分我們按 300 元/噸計 算,則運營市場空間為 168.12 億元/年。
5、 行業評級及投資策略(略,詳見報告原文)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各級政府在法規、資金等政策方面 均給予了大力支持,尤其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環保是基建補短板和托 底經濟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時疊加利率下行,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 法》預計將會在今年兩會期間審議通過,我們認為長江大保護相關領域將迎來天 時、地利、人和,當前正是布局良機,維持行業“推薦”評級。建議沿著細分領域挖掘投資機會。